第五十七章
负责播放视频学妹倒吸一口气。
她注视着屏幕中那些肮脏, 憔悴,卑微而渴求脸,突然有一种悚然。
就像全身过电流, 毛孔张开,寒毛直竖,头皮发麻。
用震惊来形容似乎也不尽然,但用震撼来描述有缺了几分敬佩。
就仿佛在暖洋洋香风拂动中突然吹来一股冷气, 这冷气让所有人都都一个激灵。
中视一套是中视所有频道里扛鼎新闻综合频道, 被称为中视喉舌, 午间新闻之后社会调查专栏收视率连续二十年都是同时段所有节目中最高。
刚刚播放只是节目先导片。
“大家好, 欢迎收看本期社会调查。”主持人声音从红毯现场设置四个全方位音箱中传出来,是中视主持标准播音腔。
社会调查当家主持赵劲松鬓边已经微白,他不仅仅是台里“名嘴”, 更是首屈一指新闻评论人。这档节目和他是互相成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视节目中堪称一股清流。
曾有领导专门和中视负责人提过, 几乎是个部门负责人每天都要看一套频道社会调查。因为上中央去开会,时不常地就问一句, “今天社会调查节目看了吗”
针砭时弊, 无冕之王。意义就在于此。
谁都爱听好话,可但凡是有心有脑子人, 就知道那些不太好听话不能堵住耳朵不去听。
社会也像一个人,会生病。
有些个人悲剧或许只来源于命运捉弄,但所有微渺命运, 都可能聚合起来,最终形成社会病灶。
社会调查就是一把刀, 一把刺破疥疮, 挤出脓水, 刮骨疗毒手术刀。
国内也不只一家电视媒体做这方面节目,但没有一家能有这样影响力。
一方面,他们各方面资源都无法和中视匹敌,另一方面,也难免走向博眼球路子大众更偏爱“坏消息”,越是猎奇、可能引起恐慌愤怒新闻,就越能带来流量和关注度。一次两次还好,时间长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保证。
也只有社会调查,老百姓愿意信,官员愿意看,因为它是观察者,也是嗅探器。
老牌,也是王牌。
“谁把直播打开了”有人问。
“干什么啊,这是毕业红毯,想看社会调查自己回去看不行么在这里公放别人作品还要播放呢”
有人吵吵嚷嚷地抱怨起来。
身边人却“嘘”他,“嘿,哥们,你安分一会吧这期感觉是个大雷,看两眼你又不少块肉,更何况毕业生视频应该已经轮播过一遍了,看完直播反正还要继续播大家视频嘛”
红毯会进行一整天,学生们作品是循环播放。
现在已经是中午吃饭时间了,要和自己作品合影也不在这一时半会。
那人怏怏地闭了嘴。
“在火车站广场上,在步行街头,在公园长凳旁边,你是否经过过这样一群人他们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他们中很多人,因为身体上残疾而沦为乞丐。但或许,成为乞丐和身体残缺因果,并没有那样绝对。”
画外音很简短,语气也极为平静,但内容却令人细思恐极,背生凉气。
白天,他们在人流汹涌闹市街区“乞活”,在同情或者漠视中晃动着装几个钢镚破碗说着已经熟记于心乞讨话术,早已经成为整座城市一部分。
有谁知道,夜晚降临以后,乞丐们在干什么吗
也许从没人好奇,从没人关心,从没人想过这个问题。
晃动镜头从已经行人寥落车马稀宽阔街道上扫过,走向这座城市另一面。
围观人渐渐多了起来。
新闻系院楼正好在许多人往返食堂半道上,来来往往好些人,他们开始驻足停留。
甚至有手里拎着外卖,仰着脖子看到饭都凉了,人还没动地方。
本专业、外专业,是节目粉丝,或者路过看热闹,渐渐都看得认真起来。
从新闻记者专业角度,这绝对是一个记者可以吹一辈子报道,从普通观众非专业角度,拍摄这部调查视频人,绝对是个真勇士,得膜拜那种。
这世界上,有良心多,但有悲悯之心少;胆子大多,但坦荡无畏少。
有新闻学院学生咋舌,“这是调查部哪个记者啊,好t强”
放视频学妹也不知不觉看得心无旁骛,猛地被人一拍肩膀,吓得好悬没尖叫起来。
“你干什么呀”她怒道。
同部门男生“嘿嘿”一笑,道“你消息比大伙都灵通诶”他将手机屏幕伸到女生脸前,“学院刚发通知,让咱们所有人集体观看呢”
宁馥大概是最后几个走完红毯学生,她也站在红毯边人群中看着屏幕。
这个故事,不是毕业典礼上为她个人燃放,而是一声惊雷、一记重锤。
在场,有很多年轻人都将成为新闻媒体中新生力量,他们都还没失去听雷能力,还是一面面又新又响鼓。
他们会共振。
宁馥刚看了没两秒钟,就有人酸不鸡儿地嘲讽,“不是立志要当调查记者来着有人好高骛远,有人脚踏实地,啧,这就是差别。”